搜索

走到杀死伊芙第三季,我们为何仍热爱《杀死伊芙》?(重要主题逐集解析,更新至E04)

时间:2020-05-16 13:35阅读:加载中

走到杀死伊芙第三季,我们为何仍热爱《杀死伊芙》?(重要主题逐集解析,更新至E04)

E04

如果你还为薇拉内尔与伊芙公交车之吻心动不已,甚至大胆猜测她们是否会上演新的相爱相杀桥段时,本集《杀死伊芙》叙事性的剪辑、十二门徒领导的出现绝对会让你眼前一亮,当然伊芙亲眼目睹丈夫尼科被稻叉杀害也让无数影迷触目惊心,这集领头编剧是《行尸之惧》的Suzanne,所以尼科被达莎杀害的手法也不足为奇。

本集围绕着“宝刀未老(Still got it)、失去(loss)、蛋糕(cake)”这几个关键词有序展开,剧中薇拉内尔能否追寻到家人的踪迹,与家人温情团聚还得在下一集当中可见分晓。

【关键词】Still got it

宝刀未老 暗藏杀机

秋季性格的人往往都沉稳深邃,仿佛冰河下不可一测的海沟深渊,神秘而又力量。第三季《杀死伊芙》中的达莎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性格倔强却又偏偏热爱棕色系中的所有颜色,古铜色的项链、棕褐色的皮衣以及卡其色的裤子,甚至连皮靴都是土黄色。达莎是典型的太阳型性格的人,秉性刚烈,自信自用,热情豪爽,容易冲动且易怒。她热爱冷酷且无情的自己,做事不拖泥带水往往与人性格中的果断坚定挂钩。在《杀死伊芙》第四集当中上级组织为了能够让薇拉内尔专心做事,不惜以达莎可以回到故乡为诱饵迫使她充当挑拨离间之人,从第三季当中的开篇之作1974年杀害运动员竞争惨案就可以她的power(power既是权力的象征,也隐喻了她杀人的手段),薇拉内尔辣椒粉杀害政治信徒也是对导师达莎至高无上的致敬。为了达到上级组织交代的任务,她不惜化身为波兰农场碌碌无为的农妇只为杀害尼科。尼科灿烂的自拍照、短信言语中的暧昧以及夫妻情感的疏离都成为压死尼科的最后一根稻草,本集当中达莎以草叉施行杀戮时还挂上了“still got it(宝刀未老)”的字牌,这无疑是自大且张扬的病态人格在作祟。达莎这类病态人格“不顾其张扬狂妄”,也敢于施展“张扬性行为”都源于人格当中的过度自恋,当她们的“自我”一旦决定实施张扬性行为,那么就如同萨岗所说“贪婪的妄想者,试图并吞并整个世界”。

【关键词】loss(失去)

失去乃是悲伤之源

什么是失去,很多人会容易用痛心疾首、心如刀绞这样形容亲人的逝去。达尔文早在《人类和动物情感的表达》一书中这样形容悲伤的人:他们只想安静地待着,继续消沉下去,血液循环减缓、脸色苍白、肌肉松弛、眼皮耷拉、垂头丧气,嘴唇、脸颊和下颔均自然下垂。

悲伤时人类承受的痛苦并非肉体上的,而是源于失去、失望或者绝望而造成的精神创伤。在第四集的《杀死伊芙》中伊芙失去了丈夫、卡洛琳在体会丧子之痛,就连康斯坦丁也得忍受女儿艾琳娜指责自己疏离家庭、只爱自己的残酷事实。失去乃是悲伤之源,有些痛苦是显露在外的,而有些隐藏在内心的痛苦是无法被人理解的。上集当中十二门徒的会计被薇拉内尔杀害,他的妻子甚至都无法忍受薇拉内尔修剪自己丈夫生前喜爱的花枝;同样处于痛苦的卡洛琳之家,因为卡洛琳自己没有显露在外的痛苦,竟遭到女儿婕拉尔丁歇斯底里的哭泣;而当伊芙亲眼目睹丈夫在眼前离世的时候,这种失去(loss)是极致无疑的,就像卡洛琳与同事的谈话那样:“什么是失去,是让自我陷入到无限且莫大的悲伤之中。”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雷诺阿说:“痛苦终将逝去,而美将永存”。可往往人类的遗忘功能没有那么强大,痛苦不同程度的被记忆、被镌刻甚至被永恒,从实质上来说都是一种恋旧和想念。戴尔卡耐基认为,怀旧从主观方面,实质上是一种现实的逃避。康斯坦丁、卡洛琳以及伊芙都企图缅怀过去,可孰胜孰负还难见分晓。

【关键词】蛋糕

味蕾与情欲往往相辅相成

美国哲学教授卡罗琳考斯梅尔在《味觉:食物与哲学》一书里首先探讨了“感官等级制”,那就是味觉长期以来被贬斥为低级感官,和性快感一样具有放纵的倾向。可人类的大脑偏偏嗜甜为集大成,多巴胺总爱在甜的味蕾刺激下快乐地起舞。第四集的《杀死伊芙》中,伊芙迎来了自己的生日,苦果公司的伙伴热闹地打算为伊芙庆祝、薇拉内尔甚至在自己家尝试做樱桃蛋糕、就连她送伊芙的公交车翻糖蛋糕也别具新意。可伊芙内心仍饱受着爱的纠结,她为应激创伤症的尼科心痛,也为并肩作战肯尼的离世自责,她无法忽略薇拉内尔“爱的攻势”,也倍感自己身心的疲累。《杀死伊芙》第四集当中伊芙一气之下把薇拉内尔的公交车翻糖蛋糕扔到楼下,可见无心之举也让伊芙心痛不已,薇拉内尔摩天轮的狂喜、丑陋且充满爱意的樱桃蛋糕虽受到达莎的厌恶,却也和她内心的喜悦如出一辙。当人类的多巴胺分泌过多时,人们会感觉到对方浓浓的爱意;当多巴胺分泌过少时,自然人类不会为情所苦,所以仅从本集的蛋糕事件来看,薇拉内尔与伊芙都是欢愉且快乐的,而考斯梅尔认为的“口腹之欲与情欲”这两种危险的欲望的竭力控制时,就是伊芙内心纠结的体现,虽导致了“对味觉感官及其复杂的对象如美味、盛宴、仪式和常规的普遍忽视”,但情欲与甜的反应才是伊芙最为真实的展露。

E03

第二集《杀死伊芙》结束之后,大多数观众开始期待伊芙与小变态“薇拉内尔”何时才有交集,这段相爱相杀的姬情之路能否有更多的突破?伊芙能否与卡洛琳友情和解,强强联手找出杀害肯尼的罪恶之源?康斯坦丁背后的“十二门徒”是否有新的预谋?

第三集《杀死伊芙》开播之后,伊芙与薇拉内尔荧幕首吻不仅引发了剧集新的高潮,也让观众们在唏嘘精彩剧集的同时,开始猜测军情六处与苦果公司的合作能否顺利进行,本集围绕着“婴儿、权力、香水”这几个关键词有序展开,“爱之吻”能否解锁出更多未知线索还亟待观察。

【关键词】婴儿

爱是需要学习的

本集一开篇薇拉内尔化身为调音师执行新的谋杀任务,在杀掉目标音乐家和她的保姆之后,令人十分讶异的是她居然心存怜悯留下了嗷嗷待哺的婴儿。甚至她夜袭康斯坦丁房间之后,也会萌发关于小时候的各种猜想,开始让薇拉内尔对家有归属感、有新的期冀。

其实,婴儿期是一个人形成依恋的开始,也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婴儿在出生后第一年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出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信任感。他们需要依靠他人,需要感觉到自己被关怀和照顾,需要认识到世界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他们会通过别人对他们的拥抱、抚摸和爱来形成这种感觉。

薇拉内尔有着明显的双相情感障碍,在表达爱、展现爱甚至为爱付之行动的时候都表现出约翰•鲍尔比讲述的“依恋理论”。所谓依恋是指个体对能给他带来安全感的他人存在情感依赖,这种依赖关系对缺乏原生家庭温暖的薇拉内尔来说,康斯坦丁的父爱、达莎的母爱以及伊芙爱人般的给予让她开始建构这种“依恋”,可当遇到上述这些人的质疑、背叛乃至疏离之后,原本婴儿期被爱的感觉是抵御恐惧、不安全感和不足感的最好保障,当这种“依恋”被情感驳斥之后,类似薇拉内尔的人们很难接纳自我进而容易走向罪恶。

此外,这种“依恋”也存在卡洛琳与婕拉尔丁之间,或许有很多人把卡洛琳定义为“冷酷且自私的军情母亲”,但在遭遇了肯尼的罹难之后,她开始慢慢地融于家庭环境之中,“母亲”身份开始在她身上建构的有模有样。如果说薇拉内尔是婴儿期焦虑不安分型的代表,那么卡洛琳也应该列入这队伍之中,她企图利用她爱的人来解析线索、解析生活,可就像她所述的那样除了痛苦她毫无所得,就连尝试约会也无法帮助她勇敢地逃离所谓的舒适圈。

关于爱的定义世间有数不胜数且难以想象的说法,可爱最初的模样大多基于孩提时代人们对爱的懵懂,这种爱更多是对亲人般的眷恋、无法分说且存在的亲近感以及坚定不移的信任。无论是薇拉内尔还是卡洛琳,她们因为有爱才会渴求、才会依恋,也因为依恋才会有爱,终其所有世间的爱都是需要学习的,也是需要被尊重且祭奠的。

【关键词】权力

权力与魅力时刻并存

在本集当中“Smell Me”出现多次,薇拉内尔这种炫技般举动既是为爱勇敢的一种表现,也是她努力展现个人魅力、张扬自我的一种病态。薇拉内尔去香水商店寻求的不是情欲、不是爱恋,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经历,是权力被博弈的过程,也是自我魅力、自我依恋的开始。究其根本,薇拉内尔寻求的更多是基于恐惧下的膜拜和尊重。在本集当中“鸢尾花”是一个典型的双关语,它既代表着花语中的想念与爱恋,在古埃及则是暗喻着力量与雄辩,薇拉内尔甚至幻想自己罗马帝王,是至高无上的尊者和代表。公元2世纪,阿提米道鲁斯在《释梦录》当中认同“统治就意味着具有神一般的权力”,马克思韦伯更把这种权力解读为“具有超自然的或超人的、或者特别非凡的、任何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和素质”。对于薇拉内尔来说,她已经开始厌倦被雇佣、被鄙夷、被依恋的情绪,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守门人(keeper)在她看来至关重要。等级苛刻的杀手体系就如同罗马制度当中的“上等人(honestiores)”和“下等人(humiliores)”,前者更多的是达莎、康斯坦丁这类的元老、骑士,而后者更多的微不足道新人杀手,所以薇拉内尔自然会渴求这种“权力”,同样在追逐爱的过程中,她的付出和给予都被伊芙拒之门外,她更需要这种“强制的爱”,公交车上“以爱的名义”交战就更能显出这种权力给予的结果。当爱的方法变为交战,当爱愈演愈烈不仅仅是为平权而面红耳赤时,尼采定义的“同性之间为爱的不共戴天”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关键词】香水

身体欲望的开始

法国社会专家茉莉叶•贝丝在《两性生活》中描述:女人用香水、颇似男人对待杯中之物一样。男人讲究浅斟慢饮,见好就收;女人讲究精雕细镂,点到为止。以女人特有的香气出发来透析爱情、流露欲望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作家倪匡拜访琼瑶时希望她以世界上最名贵的液体来招待,接待的礼遇就是法国著名的香水而不是白兰地;威名遐迩的香奈儿五号除去体感享受的八十多种花之芬芳,更多令人难忘的是第一代香奈儿代言人那句“这就是我要的,一种截然不同于以往的香水,一种女人的香水。一种气味香浓令人难忘的女人。”薇拉内尔自然是想要独树一帜的,企图通过与众不同的气味让伊芙难以忘怀,这是身体欲望的开始,也是对爱一种原始的本能。在本集当中无论是薇拉内尔在香水商店的表现,还是公交车姬情片段的高潮抑或是回到康斯坦丁的床上。“Smell me”就是闻香识女人的开始,薇拉内尔代表了新时代下女性对自我身体的炫耀,以女性为主体建构的影像空间开始抖动欲望的翅膀,发出自恋且厚颜的狂欢盛宴,连伊芙都难以掩饰自己无法诉说的欲望和渴求。

香水是身体欲望的开始,也是引发关于爱的想象的猜测,嗅觉上的觉察与敏锐更是打开人类原始欲望的开关。

香水不仅成为人类欲望的隐喻符号,更是解锁爱恋对方的神秘钥匙,薇拉内尔能让伊芙主动纵情一吻可见香气的魅力令人致命。

E02

如果说上一集《杀死伊芙》肯尼坠落之死是潘多拉的盒子,带给所有观众灾祸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疑惑,那么关于“死亡”的各种猜疑也就纷至沓来、层出不穷:肯尼到底是不是死于自杀?那遗落死亡现场的手机是否有其他暗喻?伊芙是否会为此遭到新的一轮责难?诸多难解的疑团在肯尼看似平静的葬礼浮动着新的生机。

在第二集《杀死伊芙》当中“眼泪、手机、导师以及神话传说”这四个关键词汇,在推动这一剧集“以死之名”走向未知的探索,观众在感受新的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在蛛丝剥茧中企图找到新的答案。

关键词:【眼泪】

卡洛琳的悲伤太高级了

几乎和所有观众在上一集猜测和预估的一样,军情六处的肯尼并不是死于自杀,对于他的死伊芙心中难以平复,毕竟肯尼死前唯一的联系人只有伊芙。甚至连疾驰而过的大巴上面都附带着“担忧、悲痛悔恨,一切的一切都会让它烟消云散”标语,在哀痛与悲伤的氛围中我们感受着悲伤为本级开篇带来的灰色。

在肯尼葬礼的现场当中迷茫着哀伤且悲凉的音乐,在这种悲伤且诡异的葬礼叹调中我们感受到伊芙、婕拉尔丁、卡洛琳以及肯尼女友不同层级的悲痛,最为粗浅的要数肯尼女友的,在本集后续手机破解之中我们看到肯尼与其亲密的照片,这和开篇洗手间她难以掩泣的举动呼应一致,恋人的死让她心情难以平复,哭是最直接也最有利的情感例证,可见她与肯尼爱情之间的甜蜜与美好;第二层次应该是婕拉尔丁,她是肯尼的姐姐,我们从家庭中布置的氛围中就感受到卡洛琳一家的温馨,这一点在第二季《杀死伊芙》中伊芙意外在卡洛琳家遇到肯尼聚会的场面就显而易见。

姐姐自然是对肯尼的疼爱的,她的悲伤不同于其他人,是含蓄且温情的。或许有很多观众经历过逝去家人的痛苦,这种难以诉说的哀痛是压抑且微妙的,从她与“十二门徒”的传话人康斯坦丁对话中我们可以隔着屏幕感受到她敏感且脆弱的内心,肯尼是她的家人,也是她维系家庭根脉的唯一线索;伊芙对肯尼的死是愤怒且痛恨的,她无法摆脱肯尼死亡那天血腥的场景,正如巴士上的“担忧、悲痛、悔恨”都焦灼着她的内心,她对肯尼的死是自责且悲愤的,或许凶手的目标不是肯尼,而是渴望解开“十二门徒”迷惑之团的伊芙。

上述的悲伤如同堆砌金字塔一般,所有的悲伤都是可以沉淀且积累的,作为肯尼的母亲,也作为军情六处的主要负责人卡洛琳身上背负着太多的责任和诉求,她既有着警察职业般的刚强坚毅,也承担着母亲身份的哀痛和极度悲伤,上班工作、出席葬礼、调节气氛都无法让她摆脱肯尼死这件事对她的冲击,眼泪是直面悲伤的直接结果,可卡洛琳内心交织的矛盾也只能迫使她安静地在车中含泪,她甚至都不能当着同事的面让泪水在脸颊肆意留出,这种形式的眼泪和内心暗藏着的苦在卡洛琳身上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高级感十足的操作真是让所有观众心如刀绞,即使感官是痛的,那么也是深入骨髓的痛,悲伤自然显露在所有观众的心理,正如剧情当中的台词“让所有人都感到悲伤”,《杀死伊芙》果真为所有观众做到了。

关键词:【手机】

“神秘组织”果真浮出水面

肯尼死亡唯一的线索就是遗失在犯罪现场的这部手机,伊芙捡到这部手机自然也与之联系紧密,伊芙企图多次解开这部手机的密码,就被神秘组织追踪到,原来肯尼还是个“三面手”为军情某神秘组织工作,手机当中既包含着肯尼与女友亲密合照,从某种程度上说,手机也是伊芙重新步入调查之路的开始,正义和良知在鼓吹着伊芙的内心,即使她选择逃避、选择躲闪甚至选择隐藏着自己真实的内心,蜗居在韩餐馆中打工度日,相信那只是她平复罗马之旅的治愈手段,她害怕重新卷入到与薇拉内尔的纠缠之中,也害怕难以一种平和且自然的心态面对,手机内容的破译只会让真相浮出水面,真相也一直是伊芙在种种杀戮中舍命追逐的。

关键词:【守门人】(keeper)

导师(keeper)还是赢家(winner)都是一种选择

在第一集的开篇迎来了“小变态”薇拉内尔的导师达莎的出现,她是要求苛刻、办事果敢的导师,也是冷酷无情、出手利落的杀人高手。从薇拉内尔对政治狂热分子的杀戮就探析出“如出一辙”的杀人手法,经历过罗马事件之后,薇拉内尔不甘心永远成为的“雇佣分子”,也不想成为为爱孤注一掷、一厢情愿的愚钝之人,“改变与重新定位”是摆在她未来职业之路的核心要素。成为“Keeper”(守门人),正如达莎所说的一样,既会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金钱、地位、声望以及难以比拟的权利,同时也得承担教化和管理的职责,培养一个新的杀手就如同栽种一棵新的树苗一样,耐心、责任和教导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可薇拉内尔生性自负且傲慢,是个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她既无法忍受新手拖沓且糟糕的杀戮场景,也无法忍受被压制、被欺骗、被蔑视的末位淘汰机制,就连第一次办成小丑的合作也终结于她的枪下,由此可见,要想让薇拉内尔成为彻头彻底的“守门人”和最终赢家,必须斩断所有难以割舍的情愫,包括对伊芙迷之留恋的爱。无论是导师(keeper)还是赢家(winner)都是摆在薇拉内尔面前的一种选择,也是她想要进化成高手的一种开始。

【关键词】神话传说

死亡成为比悲伤更为悲伤的故事

在第三季《杀死伊芙》当中出现凯尔特人和狄多的神话传说,促使本集当中的死亡成为比悲伤更为悲伤的故事。死亡,是每个人生命走向尽头的终点,终点弥留之际,亲人总会为之祭奠和想念。无论是中国的中元节、墨西哥的亡灵节甚至是西方的万圣节,都是对死亡一种全新的诠释、一种摆脱哀伤的解读。对西方人来说,鬼魂可能从万圣节前夜的描绘中跳出来,是源于Samhain释义为德鲁伊特教,最初这是通向冬日精神世界的隆重仪式,也是由凯尔特人创立并进行解读的。《追忆逝去的时光》神话传说就是凯尔特人宣称死亡能够被爱所唤醒的一种表达,在凯尔特人看来,逝去亲人的灵魂可能寄托于某一种物品之上,可能是一棵参天大树、也可能是一只猫抑或是一张桌子,亲人痛苦的哀嚎既是渴望他们逝去亲人得到超脱的表达,也是对他们逝去亲人的一种思念和记忆,在肯尼女友奥德利与卡洛琳面谈的对话当中就可以看见凯尔特人对死亡的解读是有共鸣且合理的。

此外,本集当中还引入了迦太基创过女王狄多和罗马开国先祖埃涅阿斯的爱情悲剧,埃涅阿斯是特洛伊城的英雄,是安基塞斯王子和爱神阿芙洛狄忒的儿子,特洛伊城沦陷后他成功逃出,随之建立罗马城。在失去家园后的漂泊中,埃涅阿斯一行在迦太基登陆,迦太基女王狄多爱上埃涅阿斯,要他留下来统领迦太基,可埃涅阿斯在众神之首朱庇特所派遣的使者墨丘利的提醒下毅然决然地离开迦太基,伤心绝望的狄多为自己搭起一座火葬台,登上火堆后用一把尖刀刺入自己的心脏,自杀殉情。这两个神话故事的背后暗喻着“罗马事件”的悲伤,不仅造成薇拉内尔与伊芙情感上的隔阂,更造成了肯尼的死亡,无疑为死亡的核心要素又浓墨重彩地添加了一笔,死亡本就是比悲伤更悲伤的剧集,是对旧有哀痛的无端终结,也是打开所有困顿与疑惑的开始。

狄德罗把死亡比作比生活中的哭泣、苦痛更加“美”的一种产物,死亡在他看来是一种艺术化难以企及的终极之美,鼓吹生活中“美”的事物不见得美好,死亡开始让整个世界有了安静且坚定的力量,《杀死伊芙》也让死亡变得如此让人留恋。

《杀死伊芙》不是一部简单讲述警匪故事、让观众共情的电视剧集,它更多的描绘出一种幻景,让猎奇者从紧张刺激的视觉感官中引发共鸣,此外片中女主人物的性别塑造与我们习以为常的主流呈现都是相斥的、颠倒的,男性形象在片中的刻画是推陈铺设的伏笔,两位女主不是彼此隔离空洞乏味的客体,而是故事中毫无争议的主角,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人格、历史和动机。烂番茄的短评更是一语道破《杀死伊芙》收视长虹的秘密:这部剧不像同类故事中将女性塑造为男性英雄人物的爱人或是杀手们可怜柔弱的目标,这大概也是《杀死伊芙》大获好评的原因之一。

暴力美学与镜像凝视唤醒女性自我意识

如果说暴力美学是挖掘心中对暴力的一种渴望,那么身心的满足、至高的快感、审美的享受以及情感的愉悦都是对“暴力的一种特定回归”,谢尔顿沃林更是将暴力美学定义为:通过暴力驱使自我行动,这种暴力往往是种“纯粹的”使用,不受任何傲慢、野心或心胸狭窄的报复动机的玷污。在第三季的《杀死伊芙》开篇就回顾了薇拉内尔的导师——达莎的“前身今世”,一个职业的体操运动如果想要达到职业的高度就必须牺牲一切,达莎教练让她在“(winner)强者与gutter(臭水沟)”中选择, 这无疑就是在暴力残忍的背后唤醒女性强大内心的开始,自然爱慕者甚至爱情也得殉葬,最终被滑石粉泯灭掉最初的美好。与之对应的是2020年西班牙赫罗纳(GIRONA)“辣椒粉”事件的出现,只不过这次的作案者换成了女主薇拉内尔。我们不禁得出这样的结论:连残忍都惊人的相似,那暴力后唤醒的女性意识肯定也是一致的。

暴力美学在影视的表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画面的直接刺激来展现暴力的血腥,是一种显露式的表现;另一种是隐匿暴力的残忍性,通过语言、文字等艺术形式的加工来强化,以美感的方式浸润到观众的内心。伊芙在第三季回到“东亚文化”的原生环境之内,在韩国餐馆后厨倾听女性被定义的过程,而薇拉内尔回到达莎的体操训练场也是另一种对原生环境的归属,这种原生环境的重温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女性被弱化的一种重新唤醒,想要得到想要的就必须是stronger(强者),也必须是winner(赢家)。达莎更是以那句经典的谚语唤醒所有女性观众自我觉醒的意识——Slow、Slow、Catchy、Monkey(只有不慌不忙,才能如愿以偿)。

此外影片当中有诸多的镜像凝视,比如薇拉内尔与达莎互掐的凝视、伊芙包饺子、喝醉过程中与“自我”的凝视以及薇拉内尔与杂货老板娘的凝视等等,在多重镜像的凝视过程中,女性试图从原生环境到生存空间找寻身份认同,女性不再是被物化的身体,也不是被解构的目标,而是在怯懦中勇敢、在勇敢中自我重建的矛盾过程。拉康把这个过程称为“镜像阶段”: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感,以及她或他个体的独立意识都是从身份认同中获得的。

在暴力美学与镜像凝视的过程中,伊芙和薇拉内尔甚至是达莎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男性文化的身份认同,性别、身体、欲望都可以转嫁给男性,女性可以暴力、女性可以是强者、女性也可以在弱化的原生环境中唤醒独立意识的自我。

情感线索叙述更为复杂

在之前的剧集当中康斯坦丁的女儿被绑架,伊芙与丈夫尼科的情感纠葛依然存在,此外在前两季的铺垫当中肯尼对伊芙的暗恋也存在其中,这些人物的情感线索在第三季《杀死伊芙》中依然存在,还增加了薇拉内尔与导师达莎之间、伊芙与肯尼之间以及伊芙与丈夫尼科的之间的爱恨纠结。如果说之前两季的情感线索是猫鼠游戏的捕鼠器,那么这季的情感线索则更为复杂、更为纠结。扑朔迷离的答案终会在后续的剧集当中剥离出现,肯尼的离奇死亡、达莎与薇拉内尔的合作应该是后续剧集的看点所在。

东亚文化的出现更容易引发剧集冲突

《杀死伊芙》的扮演者吴珊卓本就是韩裔,在第一集中出现的韩式泡面、年糕、传统饺子等等这些东亚文化的食品元素为后续文化的冲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逃离追杀,为了疏解内心苦闷,吴珊卓在遭到丈夫的疏离之后,企图在原生“东亚文化”中找寻解药,东亚文化与泛东亚文化的冲击、碰撞总会有新的火花出现。在东亚文化犯罪理论中,当个体在学校或家庭中得不到接纳,社会交往存在困难中,他将会在其他环境中寻求替代性资源来获取人际支持和伙伴认同,对后厨怒吼的伊芙是这样,薇拉内尔也是这样,东亚文化在荧屏上的视觉冲突更值得观众们热切期待。

“英雄”与“反派”原来可以相爱相杀

《杀死伊芙》原名(Killing Eve)是由卢克詹宁斯的系列小说《代号薇拉内尔》改编而成,《杀死伊芙》主要女性角色处变不惊的军情六处负责人卡罗琳马滕斯以及伊芙的助手艾琳娜——两者都是原著中男性角色性别置换而来的。

无论是伊芙的好朋友上司比尔,还是“十二门徒”的传话人康斯坦丁以及第一季当中被处死的内奸弗兰克等等,女性受害原本被视作这类剧集的推动线索,可这些线索被换做是男性就耳目一新,被鞭挞、被消费、被阉割的都是男性,连剧集中的作案道具都是发簪、口红匕首和有毒的香水这类女性用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颠覆了传统影像的视觉感受,悄然暗示着女性力量的勃兴。

本剧当中的双女主伊芙和薇拉内尔都不是常规刻板的“英雄”和“反派”,她们无需用“无敌”来显示自己的价值。劫富济贫的不一定是英雄,反派也可以俏皮可爱。更多观众愿意将伊芙和薇拉内尔理解成一个人性格的两面:一个代表了揣摩犯罪心理的正义使者,另一个则是渴望获得关注、并在杀戮中找寻快感的“小变态”。如果说薇拉内尔是一个人潜意识的本我,那么与之对应的“客我”则是伊芙的出现。

《杀死伊芙》的编剧Emerald Fennell 曾提到过一个术语“Folle à deux”即“二联性精神病”,在职业病学当中也被称为“感应性精神病”。学界更为直观的解读是“二人共享的疯狂”:形容一个有精神病症状的人,将妄想的信念传送到另一个人,薇拉内尔分享与窥探的正是伊芙,而伊芙恰恰是薇拉内尔渴望被治愈的良药,在追逐杀戮中找寻快感:第一季当中伊芙可以模拟杀人者的杀人过程用刀去割自己的腿;第二季当中为了调查神秘杀手“Goast”,伊芙本能地希望“她能比她更有趣”。

反观薇拉内尔,杀人只不过为了博得伊芙的关注,第二季第四集她在阿姆斯特丹红灯区杀掉了一名男子,甚至专门租了一间可以看到调查者的房间,当她发现不是伊芙时伤心不已。甚至在第二季最后一集伊芙为了救薇拉内尔,情急之下抡起斧头劈死了雷蒙德。

在伊芙意识到自己已经越界不可能与薇拉内尔亡命天涯时,也是全剧张力最大化的时刻,这似乎就像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总会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进行博弈,矛盾与纠结永远充斥着我们的内心,只不过它在《杀死伊芙》中以艺术化的手段展现出来而已。

变态杀手竟然是日常“穿搭甜心”

《杀死伊芙》口碑和收视双丰收,国家安全局人员和变态杀手之间的猫鼠游戏看得很多观众欲罢不能,剧情吸引人只是这部剧集的一部分因素,两位女主把角色人设诠释的尽善尽美,让更多观众对这部剧集欲罢不能。

以薇拉内尔的扮演者朱迪科默为例,多语言台词脚本需要时时切换,俄语、法语、德语甚至是普通话,如果没在这些细节下足功夫,那么剧集中“小变态”语言天才的人设自然不复存在。除去“语言小天才”的身份之外,薇拉内尔还是个“超爱名牌的职业杀手”,她会挥金如土购买各种大牌包装自己,在冲动性消费的背后也是她一次次成功的“角色扮演”,以此来安慰自己病态不堪的内心。

在第一季当中她可以是穿着Prada风衣乔装服务生的暗杀者,也可以是Molly Goddard粉红色蓬蓬裙搭配Balenciaga短靴的无助小可怜,甚至在第二季当中观众可以享受蜘蛛侠睡衣杀手的可爱、Rosie Assoulin衬衫配有夸张大耳环坐在河边的咖啡厅里给心心念念的“Eve”写卡片“表白”的她以及身着Alexander Mcqueen 2012秋冬礼服帮助伊芙荒野办案的她。

那些被男性们凝视的女间谍不再是衣着暴露红唇长腿,而是行走在《杀死伊芙》当中的穿搭时尚达人,在观众赏心悦目的同时隐藏杀机达到与观众“共情”的目的。朱迪科默在接受《时尚周刊》的采访时说:“我喜欢那些能惹毛观众的角色,这意味着你做得很好,你必须明白为什么你的角色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决定,你必须与她达到共情的目的,这你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原来“卖腐”也可以让情感如此细腻

懂得“卖腐”也是《杀死伊芙》系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神探夏洛克》里夏洛克和华生若有似无的暧昧,还是《神奇动物》里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山盟血誓,总之就是吊着你的胃口,并且在你迫不及待想要求证实的时候又闭口不谈。美国同性恋者反污蔑协会(GLAAD)将 “卖腐”(Queer Baiting)定义为:“引导粉丝相信某个角色可能是弯的,以吸引新的观众,却从来不把那个角色的性向或者是情感关系在银幕上坐实,也没打算做点超出细微暗示程度的动作。”

其实从剧情的设定来说起,薇拉内尔喜好女性远远大于男性,蓬蓬卷发的中年安娜和伊芙都是薇拉内尔潜意识下爱恋的对象。而伊芙的性向不明,表面上是生活中的直女,但薇拉内尔的诱惑远大于甜心且又忠诚的丈夫。《杀死伊芙》的编剧菲比沃勒布里奇谈到剧情争议的焦点时这样表述:“剧里每一个时刻的存在和铺垫都是为了让两位女主最终可以单独待在同一个房间之内。

无论是第一季中伊芙对薇拉内尔的凶残之刀还是第二季两位女主为爱出走,在欲望中迷恋彼此,在探索中确认心意,即使是剧集走向“卖腐”的边缘,观众依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剧集中情感线索的细腻和真情。愈加珍贵的坦白、更为真实的情感流露,即使两位女主连亲吻都没有,隔着屏幕观众们都可以感受到她们加速的心跳。

总之,这部讲述英国军情六处与疯子杀手之间的游戏故事由BBC America频道出品。虽然是猫鼠游戏的一种,但本剧通过角色反差来制造激情碰撞,滋生若隐若现的暧昧困惑,加之紧张刺激的破案线索,打破传统“猫鼠游戏”的刻板印象,将普通警匪的灰暗人生上升为高级感一流的精品剧集,令观众和剧评人都爱不释手。

为什么女人不可以爱慕女人呢?人类之间的情感依赖决不能被简单的肉欲所取代,女人可以被同类欣赏,女人同样也值得女性而喜爱。一部由懂得女人情欲、透析女人心理,并有双女主领衔主演的剧集,被炙手可热、被热议追捧也不足为奇了。